欢迎进入洪湖市人民政府网站! | 
洪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洪湖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洪政办发〔2017〕48号)
【发布时间:2017-12-04】 【阅读次数:】【来源:】【我要打印】【关闭

各乡镇人民政府、城区办事处、管理区委员会,洪湖经济开发区,市政府有关部门:

《洪湖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17年11月28日    


洪湖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想,按照省水利厅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要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方针,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通过水资源节约保护、水生态综合整治、水资源优化配置、加强机制创新等措施,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水安全、优化水配置、高效水节约、改善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传承水文化、严格水管理,把洪湖建设成水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人水和谐,科学发展。

2.坚持保护先行,统筹兼顾。

3.坚持建管并重,创新机制。

4.坚持因地制宜,以点带面。

(三)建设目标

1.远期目标。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水生态管理机制,建设水生态文明工程,构建起保障有力的水安全体系、集约高效的水节约体系、全面严格的水保护体系、和谐健康的水生态体系、彰显特色的水文化体系和科学规范的水管理体系,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深化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传承与发展特色鲜明的水文化,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江河湖连通、人水岸和谐”的目标。

2.近期目标。通过试点建设,到2020年,示范工程基本建成,初步构建起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管理和水文化五大体系,水生态文明建设初显成效。五大体系的试点期目标如下:

水资源目标:用水总量保持在合理水平,到2020年,全市用水总量不超过5.95亿m3。各行业用水效率进一步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22,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不超过98m3。

水环境目标:湖泊河道水流清澈,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规划要求。到2020年,重要河、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高锰酸钾指数、氨氮两项指标评价)不低于95%,主要入河道主要污染浓度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全覆盖,渔业养殖废水达标排放率达100%;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粪便利用率达到85%以上,全市85%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配套完善粪污贮存设施。

水生态目标:区域水生态保护格局基本形成,河湖湿地水生态系统质量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维持水面率不降低,城乡水域水生态状况良好。全市河流沟渠保洁全覆盖,开展“五清”,即:清除杂草垃圾、清除水葫芦水花生、清除拦河网迷魂阵、清除违章设施、清除违法排污,达到河道无阻水、堤坡无损毁、河面无垃圾、岸线无违建、绿化无破坏、污水无直排的“六无”目标。

水管理目标: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有效实施,水生态管理机制有所创新,洪湖及沿长江岸线开发利用率控制在10%以内,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建立,实现规模以上取水户在线监测全覆盖,非农用水计量率90%以上,将水资源管理纳入综合考核体系。

水文化目标:全社会水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确立,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具有水乡风貌的水文化得到传承和创新。加强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人人都亲水、节水、爱水、护水,洪湖特色水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四)总体布局

依据洪湖市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条件,优化生态功能区布局,遵循洪湖市总体规划对生态功能的要求,构建“一区三片四带五核”的水生态系统。一区指洪湖湿地生态保护区,三片指沿湖排灌区生态廊道、下内荆河排灌区生态廊道、隔北排灌区生态廊道,四带指沿长江生态带、沿洪排河生态带、沿内荆河生态带、沿东荆河生态带,五核指洪湖、里湖、土地湖、沙套湖和施墩河湖。

“一区”主要建设任务:实施洪湖围堤整治加固工程,提高洪湖调蓄能力;结合洪湖围堤加固,推进洪湖绿道建设,发展生态旅游;利用疏浚弃土,垒土筑岛,扩大鸟类栖息地;采取综合措施,保护水环境,恢复洪湖生态系统。

“三片”主要建设任务:开展河渠治理。根据资金情况分轻重缓急,实施整段或分段推进,对区内的河道进行治理,完成河道疏浚、水系连通、岸坡整治、生态修复等。

“四带”主要建设任务:疏浚整治洪排河、下内荆河,改善河道及岸坡生态环境;建设长江提水泵站、整治东荆河沿线涵闸,增强生态补水能力;建设长江、东荆河沿线饮水水源地保护工程,提高饮水安全保障能力。

“五核”主要建设任务:实施退垸(渔)还湖、湖堤整治、相关涵闸等配套工程整治,增强水体流动,提高调蓄和自净能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恢复生物多样性。

二、建设任务与内容

(一)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1.用水总量红线管理。严格按照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水量分配方案,规范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全面推行计划用水管理制度,制定年度用水计划,按计划取水。重点监控重要取水户、取水点的取水量。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实行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并建立地下水开采管理制度。

2.用水效率红线管理。确定用水效率红线控制指标。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建立用水定额管理制度。推进各行业节水技术改造。

3.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对全市入河排污口逐一调查,规范管理。开展水功能区控制断面定期监测,发布水质月报。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划定洪湖市重要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并由市政府批准、发布。

4.制度建设与实施情况。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考核制度。明确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其它相关部门在水资源管理中的责任,严格考核,奖惩并举,切实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二)水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

1.供水安全保障

(1)饮水安全工程。完善全市各乡镇、村组的管网,实现全市饮用长江水源,原地下水取水井、洪湖大湖作为应急备用水源,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依法划定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保护区内禁止从事可能污染水源的人类活动,在重要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周围建设隔离防护设施。

(2)水质监测系统工程。在东荆河府场段设立1处水质监测点,在长江螺山段和乌林段设立2处水质监测点,随时监测水源水质状况,及时调整水处理措施,确保供水安全。

2.生产及生活节水

(1)农业灌溉节水。推广渠道防渗及管道输水,减少输水损失。同时加强灌溉管理,改进灌溉制度,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

(2)工业生产节水。改进、提升生产工艺,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淘汰落后的用水技术、工艺、产品和设备,完善高耗水行业取用水定额标准。运用市场调控与管理相结合的手段,利用经济杠杆,促进企业节水。

(3)城镇生活及第三产业节水。开展节水法规宣传,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大力推进全社会参与节水活动,普及节水器具,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建设滞、渗、蓄、用、排相结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

3.非常规水利用

加强中水回收利用。认真研究推动中水回用的价格、金融、税收政策。建立中水生产、销售、利用环节的规章制度,明确中水生产的主体,完善中水生产技术标准,加强中水设施建设,规范中水销售、使用。根据中水水源类型,运用相应的处理工艺对其进行处理,使其满足再利用的水质要求。

(三)水资源保护

1.污水收集与处理系统

(1)城乡排水设施规划。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新建区必须按雨污分流要求同步建设污水管网。远离城镇污水管网的地区应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保证污水达标排放。

(2)水污染治理。提高垃圾收转和处置水平,加强城市道路环境卫生保洁,充分利用绿地空间净化雨水径流。加强污水处理工程的运行监管,依托网络技术发展建立在线监测系统,保证污水处理系统正常运转。

2.内源治理与面源控制

(1)内源治理。对全市26个湖泊开展生态综合治理,并对全市骨干渠道进行疏浚清障,解决河流和湖泊存在的底泥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等内源污染问题。

(2)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控。深入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技术,调优肥料结构,推广机械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推广秸秆腐熟还田,扩大绿肥种植面积,替代部分化肥。开展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建设,提高耕地质量水平;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网络。推广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工作;狠抓技术指导,加强技术培训;办好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引领技术推广;抓好统防统治,推动飞防专业防控。开展绿色高产创建集成技术治理面源污染,开展粮棉油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工作,推广先进种植模式,推广绿肥的种植与使用,大力发展再生稻产业。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减少农业废弃物污染。开发农业“三品一标”,严格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启动外来生物入侵防治措施,加强野生植物保护,维护生态平衡。继续做好农业面源污染国控监测点监测工作,掌握面源污染底数。严格执法监管,严肃查处农业面源污染违法行为。

(3)水产养殖面源污染防控。全力做好沙套湖等的退垸还湖工作,至2020年,退垸还湖达60%以上;扩大优化模式,生态健康养殖全覆盖。大力推广河蟹苗种本地化培育、河蟹3+5生态养殖(小池塘集中养殖小河蟹三个月,期间对大池塘进行种植水草,营造良好水环境,再转入大池塘进行养殖5个月,有利于河蟹成活)、种草养鱼、净水养鱼、流水养鱼和稻田综合种养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至2020年,生态健康养殖全覆盖;全面禁止投肥(粪)养殖,取缔珍珠养殖;强化投入品监管。建设水产养殖水体重金属和抗生素污染监管体系,加强水产投入品监管,规范水产品经营行为,禁止使用违禁投入品,年开展投入品整治3次以上;合理控制四湖总干渠流域养殖规模,建立健全水产养殖全程管控机制、水产养殖水体检测机制,确保水产养殖用水达标排放。

(4)畜禽养殖面源污染防控。详细调查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的基本情况,摸清养殖种类、数量,养殖场面积、结构,养殖工艺,污染产生、排放、处理情况,环保审批验收以及对周边环境污染情况;贯彻落实国务院《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根据全市畜牧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畜禽养殖生产情况,科学规划布局;对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实施关停搬迁;对非禁养区养殖场严格按照技术要求,制定一场一策整改方案,监督养殖场完善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确保按时完成整改。散养密集区推广畜禽粪便污水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利用方式;推广沼气、自动干清粪、生物发酵床等有效治污方式。引导养殖户从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等环节加强养殖污染治理。因地制宜,推行种养结合和资源化利用模式,实现养殖排泄物资零排放。监督新建、改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相应的粪污治理设施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立畜禽养殖污染监管长效机制。

(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1.河湖连通及生态水网构建。引江补湖恢复江湖联系、实现河湖相互连通,提高水体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河湖生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退垸退渔还湖还湿、疏浚清淤、湖堤加高培厚、涵闸整治、水生态修复,达到湖泊生态治理。

2.河湖水生态修复。加强湖泊保护,所有湖泊禁止围网、投肥养殖,实行人放天养。在洪湖大湖等重点水域,拆除围网养殖、拦网捕鱼等破坏水生态的设施后,综合采用生物控藻、氧化塘净化技术、水生植物浮床等技术改善水质,创造有利于水生植物生长的生境。在堤坡上植草,水体内种植野连、芡实、菱角等挺水和浮叶植物以及苦草、黑藻、金鱼藻等沉水植物。

3.重要环境与湿地保护。加强洪湖湿地恢复综合治理,提高生物多样性。建立江(长江)湖(洪湖)连通机制,实行灌江纳苗和人工增殖放流,恢复洪湖鱼类资源。严格控制保护区周边的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染污以及城镇生活污水。减少硬化护坡,采取生态护坡,保持河岸连接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纽带作用,保护生物生存环境。

4.水土保持工程。通过植树种草,生态修复,修建小型人工湿地等,实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基本控制水力侵蚀地区水土流失,有效保护水土资源,增加水源涵养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家园。

5.城区黑臭水体治理。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调水引流、水体循环、生态修复等措施,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实现河面无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水体洁净。

(五)水文化体系建设

1.水文化的保护、弘扬与建设。水利设施既要考虑实用,又要结合两岸景观建设,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水利景观和美丽乡村景观结合;工程景区和沿线历史文化景区结合。结合重大水利项目建设,做好水文化项目策划,打造万里长江第一闸套口进洪闸、洪湖大湖等水利风景区,挖掘凸显洪湖特色的水文化。

2.水文化的宣传与教育。围绕水生态文明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文学、美术、书法、摄影等形式多样的水文化活动。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活动中增加水文化内容,提高群众参与度,增进全社会对水和水利工作的深入了解,增强对水利改革发展的支持力度。

3.水文化建设的公众参与。把水文化教育与培育公民树立良好的资源道德观念结合起来,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结合起来,通过讲座、报告、活动等多种途径,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进水文化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发挥先进水文化的引导作用。

(六)水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加快水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的的建设与完善,综合运用经济、市场、舆论、行政等手段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1.水生态文明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各地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分别是本辖区和本系统水生态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各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领域水生态工作:水利部门负责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制度实施,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工作,并加强综合协调;市发改局、财政局等部门组织制定有利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政策、投资建设以及生态补偿等方面加强指导和协调;市住建局负责污水处理厂、雨污管网、垃圾处理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工作;市环保局做好水质监测、乡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理;市农业局、水产局、畜牧兽医局做好农业种植、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面源污染防控;市教体局要加强对中、小学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

2.水生态文明管理能力建设

(1)信息平台建设。健全水资源、水环境、防汛抗旱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数据库、信息查询、决策支持及水情预警监控系统、应急指挥系统等。提高防汛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土保持、水质监测和水利政务等水利业务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水平。

(2)队伍建设。适应水利改革发展新要求,全面提升水利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大力引进、培养、选拔各类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加大基层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着力提高水利干部队伍综合素质。

(3)设施与装备建设。结合工作任务、地区特点以及发展规划,制定有关的设施与装备建设具体内容和标准。

(4)检测能力建设。加强长江、东荆河、洪湖、四湖总干渠等重点水域水质检测能力建设。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站,对全市各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检测。

三、实施步骤

规划建设水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文化建设等四大类项目,总投资57亿元,分试点建设阶段和整体推进阶段实施。

(一)试点建设阶段(2015年至2017年)

计划总投资10.82亿元。其中,2015年至2016年,已实施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整治、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3大类10多个项目,完成总投资6.77亿元。2017年主要围绕水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文化建设四大类建设12项工程,投资4.05亿元。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1.水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一是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投资1530万元,在万全镇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万亩。二是水源地保护治理工程。实施洪狮、龙口、老湾、峰口、汊河、燕窝解放等6处水源地保护治理。

2.水资源配置与保护。一是洪湖围堤加固工程(洪湖市部分)2017年度项目。总投资1.56亿元,加固堤防22.062km,整治涵闸6座,封堵涵闸1座。二是湖北省汉江下游堤防除险加固一期工程(洪湖东荆河部分)2017年度项目。总投资2亿元,加固白庙至高潭口堤段37km,与东分块工程加固堤段衔接。三是骨干渠道疏浚工程。清除渠底淤泥,治理内源污染。四是荆州市莲花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洪湖部分2017年度项目,总投资750万元,更新改造瞿家湾站、新场站。五是新滩磁器湖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投资53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62平方公里。

3.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一是老湾乡杨柳湖退垸还湖工程。投资735万元,修复湖泊面积600亩。二是沙口镇汤山湖退垸还湖工程。投资850万元,修复湖泊面积720亩。

4.水文化建设。一是泵站信息化管理工程。投资500万元,对全市五统一管理泵站建立信息化平台,进行信息化远程管理。二是水质监测系统项目。投资800万元,对全市20个乡镇区办中心水厂建立水质监测系统。三是水政执法能力建设项目。投资200万元,配备两艘执法快艇。

(二)整体推进阶段(2018年至2025年)

主要围绕水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三大块建设21项工程,总投资46.21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1.水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通过节水改造项目及田间管道输水灌溉技术,达到农业灌溉用水节约与高效利用;通过改造、增设农村饮水管网,改进制水工艺、供水设施,达到减少漏损,提高供水质量,满足群众对饮水安全的要求。一是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总投资1.2亿元,每年投资1500万元建设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二是沿湖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工程总投资2.6亿元,节水改造灌区面积23.42万亩,涉及瞿家湾、沙口、汊河、滨湖、新堤、螺山等6个乡镇区办。其中2018年投资1400万元。三是下内荆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项目。项目总投资8.36亿元,改造灌区面积81.4万亩,涉及新堤、滨湖、乌林、老湾、汊河、黄家口、龙口、燕窝、新滩、小港、大同、大沙等12个乡镇区办。四是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总投资8900万元,对全市20个乡镇区办17座中心水厂进行巩固提升。

2.水资源配置与保护。主要通过堤防加固、中小河流治理、涵闸泵站更新改造、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配置和保护能力。一是洪湖围堤加固工程(洪湖市部分)2018年度项目。投资2.15亿元,堤防加高培厚38.521km,加固涵闸40座。二是湖北省汉江下游堤防除险加固一期工程(洪湖东荆河部分)2018年度项目。投资1.98亿元,加固堤防11.5km。三是四湖流域骨干河渠整治项目。总投资5.52亿元,对蔡家河、新堤排渠、子贝渊河等27条河流442.01km进行疏挖、渠堤加培,并对原河渠沿线穿堤建筑物进行整治。四是下内荆河综合治理工程。投资1.44亿元,河道清淤疏浚50.7公里、堤防加培112.965公里。五是洪排河洪湖段综合治理工程(瞿家湾--高潭口)。投资2850万元,加培洪排河北堤,整治加固涵闸、剅管、危桥等配套建筑物56座。六是内荆河瞿家湾至峰口段综合治理工程。投资2830万元,治理河道38公里。七是洪湖清淤工程。总投资12.5亿元,对洪湖进行清淤,清淤面积50平方公里。八是荆州市莲花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洪湖部分2018年度项目。总投资1447万元,拆除重建下万全垸泵站、更新改造下新河泵站。九是中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总投资8028万元,对叶家边泵站、老湾泵站、高桥泵站、经东泵站、经西泵站5座泵站进行拆除重建;对石码头泵站进行更新改造。十是子贝渊闸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1378万元,对子贝渊闸进行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十一是小型水闸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1054万元,对全市101座小型水闸进行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十二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7200万元,年均投资90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平方公里。

3.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通过湖泊退渔还湖、洪湖水生态修复、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达到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目的。一是沙套湖退渔还湖生态环保修复工程。投资4556万元,修复湖泊面积0.84平方公里。二是施墩河湖退渔还湖生态环保修复工程。投资2979万元,修复湖泊面积0.29平方公里。三是洪湖水生态修复工程。总投资4.15亿元,对洪湖进行生态修复,在湖区水域种植湿生植物、沉水植物、观赏性植物等。四是城区一河两岸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总投资2.19亿元,对内荆河城区段、排水河、石码头电排河三条河进行清淤,两岸进行生态护岸护绿等。

(三)新策划水生态建设项目。结合长江大保护,策划并重点争取的水生态项目有四项,总投资353亿元。

1.洪湖东分块蓄洪区安全建设工程。总投资178亿元。建设2个安全区,转移安置人口29.4万人,即新滩安全区,安置人口25.26万;新堤安全区,安置人口4.14万人。建设道路形成“两环三横五纵”的主干路网结构,配套桥梁100座,新建堤防26.33公里,水系恢复渠系疏挖30条,新建节制闸6座、引水闸5座、泵站5座,扩建泵站4座等。通过安转工程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区内水生态项目,优化水资源配置,建成水生态文明示范区。

2.洪湖大湖水生态修复工程。概算投资104.15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一是退垸还湖工程。对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垸及低矮围、子湖群进行退垸还湖;拆除低矮围堤、垸内房屋,收回座船等生产设施。二是生态修复工程。疏浚湖底淤泥,种植湿生植物、沉水植物、观赏性植物等;新建环湖绿道、污水处理等设施。三是生态供水工程。从新堤排水闸引河口至汉沙河口疏挖一条宽300米、深2米的生态供水道,共24.5km,引长江水入洪湖,确保洪湖水位维持在最低生态水位线以上。

3.洪湖市内垸湖泊退垸(渔)还湖生态治理工程。项目总投资61.11亿元,包括3大类项目:一是湖泊生态修复工程。概算总投资16.64亿元,对全市列入湖北省湖泊保护名录中25个湖泊(除洪湖外)进行生态修复。二是新增湖泊生态治理工程。工程总投资42.97亿元,通过退垸(渔)还湖、水网连通、生态修复、配套设施建设等措施,每年新增2个湖泊,湖泊总数恢复到41个,新增湖泊总面积71.62km2。三是河流生态修复工程。工程总投资1.5亿元,对全市流域面积50km2以上的29条河流进行生态治理,清理阻水设施,岸坡进行生态整治等。

4.洪湖市农村饮水水源置换及巩固提升工程。概算总投资10.08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一是农村饮用水源置换工程,投资6.98亿元,在汊河新建1座日供水10万吨中心水厂,取长江水源,供水范围涵盖中、西片乡镇,总受益人口约50万人,实现全市饮用长江水源。二是新滩园区水厂建设工程,投资1.7亿元,建立新滩园区中心水厂,日产水5万吨,满足新滩新区供水需求。三是水厂能力建设,投资1.4亿元,包括信息化建设、应急供水能力建设、水质检测能力建设、水源地保护建设等工程措施。

四、保障措施

(一)法制保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防洪法》及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13〕1号)和省水利厅相关工作要求,把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核心,不断强化节约用水管理、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严格水资源保护,积极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三条红线”,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将水资源管理纳入乡镇政府全市绩效考核范畴。

(二)制度保障。

1.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管理制度。建立党政领导负责的“一河(湖)一长”的组织体系,制定“一河(湖)一策”整治方案。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全市5253公里河渠(市、镇骨干河渠357条2527公里,镇、村支级沟渠2726公里)治理任务层层分解,逐级下达到镇、村、农户,开展“五清、六无”大会战。经过3至5年的努力,全市入河湖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河湖水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全市水功能区交界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达标。完成现有26个湖泊的治理及生态修复,每年新增湖泊2个,全市湖泊总量恢复到41个。开展水利工程划界确权,严查涉河涉湖违法活动,建立河湖日常管护机制。强化监督检查,严格考核问责,接受社会监督。

2.制定出台有关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利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差别价格和信贷供给等政策杠杆,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与管理。坚持依法治水,重点加强区域间水事矛盾的预防和协调,健全监督机制,完善水利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

(三)资金保障。加大向上、向外争取项目力度,成立工作专班,积极争取中省项目资金,有效整合涉水项目,用足用好国家、省支持政策。在饮用水、污水处理、水利风景区等具备一定收益能力的项目上,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争取市场化融资,吸引银行、金融组织、企业参与试点的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工作。

(四)能力保障。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基层水利人才教育培养为基础,努力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的水利人才队伍。

(五)科技保障。加强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深化水利科技体制改革。增加水利科技投入,加强水利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加快水利技术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大力实施和推进水利人才战略。

(六)宣传保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提高全社会对建设水生态文明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水生态建设的浓厚氛围,让水生态文明建设真正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

(七)执法保障。建立水利、环保等部门参与的联合执法体系,加强执法力量建设,依法查处非法侵占河湖水域岸线、围垦湖泊、非法采砂、违法排污、违法设障等涉河涉湖违法案件,依法保护河湖水生态环境。



主办:洪湖市人民政府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 网站标识码:4210830008 网站地图
电话:0716-2423691 地址:文泉大道特1号 鄂ICP备05001359号 鄂公网安备 42108302000016号